<button id="mhuc2"><acronym id="mhuc2"></acronym></button>
    <rp id="mhuc2"></rp>

      最后的碉樓

      2023-04-15 11:54:38 來源: 許昌晨報 作者:

      摘要:

      淺井鎮陳垌村福慶樓,建于清朝中期。 記者 呂超峰 攝

      神垕鎮老街鋼叉樓,建于清朝末年。 簽約攝影師 張俊甫 攝

      神垕鎮楊家碉樓,初建于漢代劉秀時期,清末在原址建起楊家碉樓。 簽約攝影師 張俊甫 攝

      神垕鎮老街任家碉樓,建于清朝末年。 簽約攝影師 張俊甫 攝

      淺井鎮土門口村望安樓 記者 呂超峰 攝


      如今,禹州市西部的村鎮中還保存著十余座碉樓(俗稱炮樓),這些碉樓或石砌、或磚石混建,工藝精湛,高大威武,雖歷經百余年風霜雪雨洗禮,但依然堅固聳立。

      碉樓始建于明清兩代,因形狀似碉堡而得名。20世紀30年代,出于戰爭、防御等目的開始大量興建。2007年,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,禹州市發現具有防御功能的碉樓建筑達100余處,它們大多建在山頂、絕壁和村落中,保存完好,別具特色。

      碉樓,也是時代的產物。清末民初災荒不斷、兵匪橫行,禹州市西北部山高林密、匪盜猖獗,他們成群結隊,燒殺搶掠,無惡不作。許多村莊奮起自衛,有錢出錢,有力出力,建碉樓、筑山寨奮勇抗敵。淺井鎮陳垌村的“福慶樓”、土門口村山頂的“望安樓”、朱閣鎮鄭灣村的“老炮樓”等,或三層、或四層,碉樓下方設有入口,上面四周分布著瞭望窗和射擊孔,具有相當強的防御功能,有效地打擊和震懾土匪的囂張氣焰。

      百年風雨,白駒過隙。如今,這些碉樓已近暮年,其之于當下是歷史技藝的見證;其之于未來仍可以保護開發,通過鄉村游、紅色游,將人民群眾不畏強暴、團結一心、勇敢御敵的精神得以傳承和弘揚。 (呂超峰)

      責任編輯: 龔政明

      附件:

      少妇无码av无码去

      <button id="mhuc2"><acronym id="mhuc2"></acronym></button>
      <rp id="mhuc2"></rp>